茶艺如诗诗如茶
■余显斌
中国文人和茶,有不解之缘:通过茶事,感悟生活的宁静,感悟心灵的自由;在茶香缭绕中,明心见性,创造一角空灵虚静的心境;与茶友对品,体悟到君子之交的冰清玉洁、明月在怀。
静、虚、清,是茶文化的精髓,是文人注入茶文化的内在的灵魂。
茶在魏晋时出现,而在唐代,则受到了文人们的青睐。
唐代人泡茶,不是泡,是煎。将茶压成饼,喝时研末,放在开水中搅拌。此时煎茶,关键在水温的掌握。诗人白居易十分擅长煎茶,被朋友们称之为“别茶人”,他在诗句中说:“沫下麴尘香,花浮鱼眼沸。盛来有佳色,咽罢余芳气。”用今天的话说,色香味俱佳。当时人都以喝白氏所煎茶为荣。宦官中尉吐突承璀多次暗示,希望得到白氏煎茶法,白居易偏不给,却把这种方法书写出来,贴在通衢大道。这可真算煎茶史上的一件韵事:以一介书生对抗当时的权宦,茶也留香,人也留名。
到了宋代,文人饮茶不只是讲茶质,更讲水质,同时还发明了斗茶和点茶。
王安石喝茶重水质。苏东坡是蜀地人,一次,王安石特地写信,让苏轼探亲回来时,捎一瓮瞿塘峡的水泡茶喝。不久,东坡亲自带水来见王安石。王安石很高兴,让人将瓮抬进书房,舀一勺煮沸,投阳羡茶一撮于内,然后问苏轼:“此水何处取来?”东坡答:“瞿塘峡。”王安石道:“是中峡了。”东坡回:“正是。”王安石笑道:“此乃下峡之水,如何假名中峡?”东坡大惊,只得据实以告。原来东坡因鉴赏秀丽的三峡风光,船至下峡时,才记起所托之事。当时水流湍急,回溯为难,只得汲一瓮下峡水充之。东坡说:“三峡相连,一样的水,何以辨之?”王安石道:“读书人不可轻举妄动,须是细心察理。这瞿塘水性,出于《水经补注》。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唯中峡缓急相半。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茶色半晌方见,故知是下峡。”
斗茶,是宋人发明的一项风雅茶事,又叫“斗茗”、“茗战”,是有闲文化的一种“雅玩”,即比赛茶的好坏。斗茶时,斗茶人要各自献出所藏名茶,轮流品尝,以决胜负。斗茶内容包括茶叶色相与香度、茶汤香醇度、茶具优劣、煮水火候等,俱臻上乘者为胜。
苏轼绝爱此活动,而且,每斗必胜,其茶有菊花的香味,荷花的清洁,人人叹绝而难胜,好在这位大才子心性直爽,不知藏掖,一语道破天机:原来,他家有个贤内助——王弗,每次在茶饼制成后,必以菊花和荷花熏制。
从此斗茶苏才子鲜能取胜,大叹不已。
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更发明了一种雅趣的夫妻行令斗茶方法,即每次饭后,夫妻烹茶,然后各说一个名句,让对方指出在案头哪本书的哪一页,猜中为赢,即可饮茶;输者则起立,侍候赢者饮茶。李清照记忆力特强,因此斗茶,也往往胜多败少,赵明诚则甘愿为妻子斟茶当作闺中乐趣。
所谓点茶,则是把茶末调成糊状,用开水搅兑,一边倒水,一边用竹筷搅拌。这点茶的水不可过沸,否则,水中空气全部逸出,破坏水味,影响茶味。这水被宋人称为“老汤”,泡茶颜色不鲜,茶味不醇。水温也不可过低,过低,宋人称为“嫩汤”,用此水泡茶,茶性不易出,滋味淡薄,汤色不美。
陆游就是点茶高手,而且非常出名,不只是盛传于闾里乡间,更是传到了宫中。据宋人笔记载,在他赴任隆兴府通判前,陛辞时,宋孝宗笑着说:“隆兴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公务之余,可以喝喝茶,吟吟诗。”
古人饮茶,风趣和雅致,兼而有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